凝胶色谱柱作为高分子分离、分子量测定的核心部件,新手操作时若忽视细节,易导致柱效下降、数据偏差甚至柱体损坏。以下梳理5个高频误区及实用规避方案,助力新手规范操作。
误区一:样品前处理省略过滤/离心
新手常直接进样未处理的样品,若样品含颗粒杂质或未全部溶解的固体,会堵塞色谱柱筛板与孔隙,导致柱压骤升、峰形拖尾。
规避建议:液体样品需经0.22μm滤膜过滤(根据样品性质选有机相或水相滤膜),黏稠或含悬浮颗粒的样品先离心(8000r/min,5分钟),取上清液再过滤,确保样品无固体杂质。
误区二:流速骤升骤降
为追求实验速度,新手可能突然调高流速(如从0.5mL/min直接升至1.5mL/min),或实验结束后瞬间降为0,这会冲击柱内固定相,导致柱床塌陷、分离效率下降。
规避建议:流速调整需循序渐进,每次变动幅度不超过0.2mL/min,等待柱压稳定后再继续调整;实验结束后,先将流速降至0.1-0.2mL/min,维持5分钟,再关闭泵体。

误区三:平衡时间不足急于进样
新手常看到基线“看似平稳”就急于进样,实则流动相与柱内残留溶剂未充分平衡,易出现基线漂移、峰面积重复性差的问题。
规避建议:更换流动相后,需根据柱长平衡(150mm柱平衡30分钟,300mm柱平衡60分钟以上),观察基线波动范围(应≤0.1mV/h),同时进样空白溶剂验证,确认无干扰峰后再正式进样。
误区四:实验后未及时清洗柱体
新手可能实验结束后直接关机,未清洗柱内残留样品(尤其是含强吸附性组分的样品),长期积累会导致固定相污染、柱效不可逆下降。
规避建议:实验后用兼容流动相冲洗(如分析蛋白质样品后,用5%甲醇水溶液冲洗30分钟;分析有机溶剂样品后,用纯甲醇冲洗20分钟),较后用保存溶剂(如80%甲醇水)冲洗10分钟,确保柱内无残留。
误区五:关机后未妥善保存柱子
新手关机后常忽略柱子保存细节,如未密封柱端、暴露在空气中,导致柱内溶剂挥发、微生物滋生(水相体系)。
规避建议:卸下柱子后,立即用堵头密封两端(避免用手触碰柱口),存放于室温干燥处(避免阳光直射);若长期不用,每月需用保存溶剂冲洗一次,防止柱内发霉或固定相干裂。
掌握以上规避方法,能有效延长凝胶色谱柱寿命,保障实验数据精准性,新手操作时需耐心细致,养成规范操作习惯。